2007年4月23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八版:案卷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巨额国债离奇失踪之谜
杨素乐

  去年10月9日,当储户杨某来到杭州某银行网点提取到期的两张分别为18万元和60万元的三年期国债时,却被银行方面告知这两张国债已于2004年2月7日被挂失,并于当年2月14日在该银行城站支行提前支取。
  78万元,这不是个小数目。杨某立即报了警。
  翻出原始凭证,从国债挂失和支取的手续上看,是杨某本人来银行办理的。银行工作人员由此认为杨某以前曾办理过挂失和支取,现在忘记了。但杨某却说两张国债的存单一直在身边,自已从未去银行办理过国债的挂失和支取业务,肯定是银行方面的问题。
  经调查,警方发现这78万元现金在提前支取后,曾被转存到一张户名为“田国琴”的卡里,然后被分批取走,直至2004年7月13日将所有资金取完并销卡。而这张卡的开户时间正是2004年2月14日,即案发当天。
  应该说,“田国琴”与此案脱不了干系。可再查,却发现此人用于开户的身份证是假的。
  民警分析,要想从银行将这78万元一次性取走决非易事。作案人必须先了解杨某的身份和购买国债的情况,其次要知道这两张国债的密码,方可实施这一计划。如此一来,杨某、杨的亲友及经手的银行工作人员都不能排除作案的可能。
  另外,由于案件发生在2004年,许多重要的证据都已不复存在,想要找到这个自称“田国琴”的人,更是困难重重。
  在对这两笔国债挂失和支取的单据及“田国琴”开户和销户的资料进行了技术鉴定后,警方确定在挂失和支取单据上签字的并非杨某本人。
  经对当年经办国债购买业务及挂失和支取业务的工作人员进行排查询问后,警方发现少了一个重要人物——沈虹(化名)。当初,杨某这笔业务的挂失和支取就是由她和另一名银行员工办理的。据银行方面讲,沈虹因用工合同到期,已于2004年6月30日离开该行,回老家德清去了,现在当地某银行工作。
  办案民警立即赶往德清找到沈虹了解情况。民警很难将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生与狡猾的犯罪分子联系在一起。
  排查工作进行得非常艰苦,民警从细节入手,对所有有作案可能的人员,在案发这一时间段是否购房、购车等消费情况进行查询。同时,为尽早破案,他们还将有关人员的家属列入了排查范围。
  此招果然奏效!
  不多久,一名叫时强(化名)的男子进入了警方的视线。经查,2004年2月14日这天,时强在建行营业部自助银行的柜员机上有过多次存款记录,将这些存款记录与“田国琴”的取款记录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有6次时间、地点都完全吻合。也就是说,持有“田国琴”卡的人在建行营业部自助银行的柜员机上,从卡里取出现金,之后,马上又将等额的现金利用旁边的一台存款机存进时强的卡里。至此,警方确定持有“田国琴”卡的人与持有时强卡的人应为同一人。
  那么,时强又是谁呢?据了解,案发时,他是沈虹的男友,现两人已结婚。
  民警调查发现,时强在案发期间曾购买过一辆价值8.3万元的二手汽车。按照沈虹和时强当时的经济状况,这是根本无力承受的。
  至此,案件出现重大转机。经过一番部署,今年2月25日晚,民警在德清沈虹的居住地,将沈、时夫妇一举抓获。在大量的证据面前,沈虹交代了作案过程。
  从小家境贫寒的沈虹,在银行工作后每天面对进进出出的大笔钞票,贪欲不由日益膨胀。工作了3个月后,单位正好发行国债,沈虹觉得机会来了。2003年10月的一天,同事卖出了两笔大额国债,她悄悄记下储户的姓名,并将国债的密码破解。然后,她找到老乡魏蕾(化名),请求对方“帮助”。接着,在沈虹的指点下,魏蕾用本人的照片各制作了一张储户杨某和虚构的“田国琴”的假身份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她们就开始等待作案的时机。
  2004年2月7日,正好沈虹与同事两人上班。按事先的安排,魏蕾从湖州赶到杭州,先冒充杨某将78万元国债挂失。7天之后,魏蕾又到某支行用“田国琴”的身份证办了一张卡,然后再到另一支行办理了国债的提前支取业务,将78万现金转存到“田国琴”的名下。
  在获悉另一名嫌疑人魏蕾将于今年2月23日在德清某饭店举办婚礼的线索后,办案民警早早赶到饭店门口守候,并于婚宴结束后将新娘抓获。嫌疑人魏蕾本应高高兴兴入洞房,如今却成了囚犯进了班房,这也是她应受到的惩罚。(杨素乐)